优秀校长的表达力是如何修炼的?| 揭秘
民小编说
自古以来,表达,是传布思想、抒写情感、发号施令、推进执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利器”。在如今网络互联、信息壅塞、传输极速的时代,表达力更是校长领导魅力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优秀校长特别是教育家型校长而言,表达实际是一种创造,是其思想的翅膀,灵动、成熟的表达,与灵动的“思维”、坚守的“创造”,以及言说者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格密切相关,根本在于教育思想的根深叶茂、博大精深。
什么是表达力?
广义而言,表达力是人类主要用言说、书写兼及其他方式表情达意的能力。这几乎是生活中的每一生命个体都具有的能力。
就团队领袖而言,某种程度上,表达力就是鼓动、激励、引领、号令、影响团队、实现“领导”的精神利器。马克思和恩格斯靠一部《资本论》影响着人类发展进程和历史走向。
对于教育家型校长而言,表达能力,或者说有力度的表达,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1
表达实际也是一种创造
在北京中关村二小,杨刚校长和他的团队确立了“桃红李白,心暖百花开”“绽放最美好的自己”“儒雅点亮人生”等办学理念,表达的是对儿童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取向的理解和主张;“二小是大家的,二小的发展是靠大家的,二小的发展是为大家的”;“把简单的事情做彻底,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则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策略、学校文化氛围建构的角度,表达了他们的办学理解和理想。这样的文化呈现,合“童心童性”,合教育规律,又简洁明了,如清水芙蓉般天然无饰。
与青海西宁21中的于大伟校长交流,很多人感受最深的是他教育演说家的“天生丽质”。只要言及教育、办学、师生成长,他就会侃侃而论,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旁征博引,以理证事。谈其教育理想,热情洋溢;论其教育主张,理据丰盈;言及课程建设,条分缕析。
于大伟校长总说,我在西北地区办学校,就是要圆一个梦,圆一个理想教育梦,所以他提出“用教育的坚守成就我们的梦想”;就是要办一所心中的学校,这所学校有西北风,更有江南味;就是要培育出心中的学生,既有北国豪情,又富于江南气质;就是要坚守心中的教育,崇尚博雅,立意天地。这样的教育梦想,是中国底蕴,有国际视野;这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梦。而这样的表达,我们不难看出,是一种极富个性和意蕴的教育家型校长的表达。
上述两所学校的优异,与两位校长优异的表达力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而这也带给我们关于校长表达力的许多启迪。
对于优秀校长特别是教育家型校长而言,表达实际也是一种创造。这样一种带有创造性的表达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凝练办学理念。优秀校长区别于一般校长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思想。思想源自思维,思维过程需要借助语言;思想需要凝练,思想需要完善和提升,这也离不开语言。在与来自全国八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航校长交流研讨中我们发现,几乎无一例外,他们的办学能力、实绩绝对是一流的,各有其个性、特点和“落地”的招数,无论学校和校长本人在当地甚或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一旦论及教育理解、办学思想,则立时有高下之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思维品格、理性层次尤其是语言能力,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理念凝练的水平。
感染团队成员。在学校工作中,优秀校长更多是通过其优秀的领导力引领团队、发展学校,但其办学理念、人文情怀和教育思想也需要言说、演讲来解释和阐明。优秀的言说和演讲自会产生优秀的表达效果,团队成员易于理解、接受,易于被打动、感染,从而受到促进、鼓舞;相反,言不及义的表达,则大大削弱、消解和损害内容、理念和观点的精髓传递。
上述北京中关村二小杨刚校长的表达如清水芙蓉、质朴无华,直抵师生心灵,自能让人心领神会,心悦诚服。青海西宁21中于大伟校长一向立意高远,尤善引经据典,以与教育现实、学生学习现实比照而论,富于穿透力和震撼力,因而能率领全体师生顺利开展深入的教学改革实验。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重锤响鼓,卓越的表达力可以深度感染和激励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和改革,践行教育理念和思想,实现教育目标和理想。
展示领导风范。学校管理者的至高境界在于人格和领导力的逐渐成熟。古人云“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作为现代教育家型校长,担当着引领和成就学校未来,辐射并影响区域教育进步,甚或示范和改变国家教育的某些领域等重大使命与责任,则必须有高超的语言表达功夫不可;否则,教育理念、思想的“引领”,办学价值、经验的“影响”,管理实践、艺术的“示范”,又何以实现?或者即便实现,其效果又能如何?
在如今网络互联、信息壅塞、传输极速的时代,简明精要、直抵本质、富于感染和穿透力的表达,可以说是校长领导魅力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对于教育家型校长而言,学校文化的表达可能应该是最为重要的表达。校长的教育理解、教育主张,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几乎都可以从各类文化标识、符号、理念、训词中体现出来。而且这些也是最为直接的影响、感染学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元素,其中的优异者,常常可以留在很多学生和教师记忆深处一辈子。
校长的表达又不仅仅限于此,从口头而言,还表现在为获得员工、学生乃至社会各界信任、支持的演讲能力;从书面而言,还表现为言事明理、阐发观点、传布思想、铺叙成篇的论证能力。
2
表达应该有鲜明的教育特点和文化水准
教育家型校长的表达,有别于一般职业人员和一般校长,他们的表达应该是思维的灵动闪现,应该有鲜明的教育特点和文化水准。虽然说内容决定形式,但表达的优秀也可以提升思维的层次和思想的水平。灵动的、成熟的教育表达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教育家型校长的表达应该高远而不失信实。这是由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教育是涵养人性、改善心智、提升素养、修炼精神的事业,确定教育核心价值,明晰学校发展目标,描述人才培养理想,自然需要站位高远以触摸星空,立志宏大以播惠山水。但临星空之浩瀚还需要足踏大地之坚实,望宏阔之山水还需要珍惜溪流之涓涓和抔土之细细。高远与信实间的折中和平衡从来都是教育工作者始终把握的辩证法。
对着小学生炫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大美学生”的理想,但要让孩子们真正准确理解“中国灵魂”“世界胸怀”和“大美”的内涵,又何其困难。再加之又没有切实有力的相关理念、思想的详细精准的阐释和相关教育思路、策略的支撑,没有务实高效的教育教学操作的跟进,这样的所谓“高远”和宏大叙事,就只能是广告式的教育忽悠。
在福建三明学院附小,校长林启福引领团队成员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尤其注重切用本真的学校文化蓝图的勾画,而这样的建构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了学校尤其是学生素质的成长和发展,使这样一所空间局促的小学跃升为三明乃至福建优秀的小学。理想、先进、前瞻,可能是校长表达、学校文化表达的基本特点,但必须谨循信实这一根基,方可致宏大久远。
教育家型校长的表达应该优美而不失质朴。表达的目的是要引领,是要说理,是要征服,是要感染和影响,是要鼓动和激励,这就决定了表达本身必须富于美感和魅力,于是“优美”便成为表达的外显特征。所以,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年》)。看上述杨刚校长儿童视角的学校文化表达,形象生动,富于诗性之美;而于大伟校长关于教育理解和理想、教育目的和价值的阐释则基于本土,切合实际,遵从事理,力求辩证,富于理性之美。
但不管是表达的诗性还是理性,都是有所本、有所据,从实情、究真理,不是花言巧语、言过其实、耸人听闻,而是让人始终感受到美的表达之中的教育大道之“正”。这就很好地回避了华而不实、言过其实的非常态表达。
教育家型校长的表达应该凝练而不失澄明。表达是要别人接受的,校长的表达是要教师和学生接受的。接受的关键是记住、理解并逐渐认同。这就要求,其丰富的思想结晶为简明扼要的语言,短小精悍,却又明白晓畅。
江苏张家港的一所百年历史的小学校,主体建筑正对校门的墙壁不很显眼的一角,镶嵌着一块方方正正的古砖,上面镌刻着三个楷体阳文大字:端、勤、毅,其与青砖同色,虽不醒目,却让人思之味之,记忆深刻。仔细揣摩这三个字,一字一顿,字字义丰,却又不艰深晦涩,稍作思考就能逐渐味出其微言大义,即便是小学生也能知晓得七不离八。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其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其言也简;“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为一件大事而去”,其义也明。吃得“菜根”之苦,方可为成大事之人。“菜根”之喻,朴素,生活化,却又形象、生动,令人会心得意,永志不忘。
现实中不少学校的文化表达主要是校长的表达,唯恐不古奥深邃,唯恐不独树一帜,唯恐不高屋建瓴,因而引经据典,因而华词丽句,大有古人吟诗写词之“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气概。最为常见的是,很多学校的校训或者价值观的表述,都需要在本就“冗长繁杂”句子之外,另加更为“长篇大论”、条分缕析的“注解”,读其文尚且不易,不知有多少学生有耐心把注解读完;即便读完,又有多少学生会一下就记住。
这一类机械至极的形式主义表达如今已经蔚然成风,而且大有逐渐蔓延之势。殊不知,以形式雕琢之美淹损文化表达之真义真谛,这是典型的“买椟还珠”之翻版。言虽简而义明晓,语虽凝而旨清晰,不以文害义,不以形伤神,这是表达的要义。
3
如何修炼校长的表达艺术
教育,顾名思义首先是从“教”开始的,离开了言说表达的“外显”,教育有时就几乎无以顺利实现和达成。这其中,校长的言说号令,校长的以文论理,校长寄寓了教育理想和理念的文化表达,都是至为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手段。那么,校长的教育表达、这样一种重要的表达艺术,何以修炼才能获得呢?
教育思想的厚重是核心。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任何一种形式的表达都是生命个体情感和思想的外显。所以,优秀的表达一定是源自优秀的思想。这就决定了优秀校长的优秀,其基本的前提是思想的优秀。表达问题,其根本在于思想,在于教育思想的根深叶茂、博大精深。
青海21中于大伟校长十余年孜孜于“虚拟社会化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与专家诚恳谦虚地交流对话,向学校教师不遗余力地游说传布,得专家首肯,获教师认同,终于成就了21中独树一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在当今如日中天的应试背景下,居然如“星星点灯”长盛而不衰。
究其理,就在于于大伟校长之交流、之游说,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秉持的教育理念、思想和理想、教育价值观,传承了从中国孔子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到杜威、陶行知等历代教育先贤的教育哲学,旨在借助生活、虚拟社会,通过教师引领下的学生的主体体验,逐渐由“家庭人”顺利地、循序渐进地转化而为“社会人”。因而这样的课程理念、设计和实施科学,切合教育本质和“初心”,坚守了“求真、向善、审美”的教育之正。于是,即使在如今大行其道的应试雾霾里,仍然以其科学和卓越的伟力巍然屹立而无以撼动。
教育人格的完善是关键。校长的言说之正,还应该契合自身的行为之正。知与行、说与做,照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人的外与内,一个校长的神与形,是“合一”的,“统一”的。
但现实教育中,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言说与教育践行、教育行为与生活行为高度一致或完全一体的究竟有多少?现实中基础教育问题重重,与一些教育当事者、教育当局者的知行两分、口是心非有着因果关系。从表象看,局中人各有其难,为着单位、部门、学校的各种利益,为着学生和家长的当前利益,似乎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但从本质和长远看,则是为己为私,而尽误民族未来。
有教师和校长坦言,自身数十年的教学和教育经历,一直信守面对学生言说“我”自己相信的话,要求他们做“我”自己已经或即将做到的事。在与所教近十届学生后来的交往交流中,其最深的体会是,学生们所尊崇的一定是那些“知行合一”的教师。
教育实践的驾驭是基础。作为办学核心主体的校长,其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办学实践、教育教学生活。优秀的表达一定是源自表达者优秀的教育实践。尽管知识、经验、理论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已经信手可得,尽管借助云计算、翻转课堂也可以重组知识,生成新的理论,但是就具体的教育而言,实践出真知仍然应该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
就因为时代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教育实践尤其是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实践不断出现和遭遇新的困难与问题,一方面某些旧有的理论已经很难解释当下的教育现实,另一方面新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和探索困境中也催生了新的教育理论与思想。
一个经过教育实践的艰难困苦历练的校长,才有最为真切、深切的教育感悟和教育思绪,才可能有最接地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言说。更为重要的是,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真正堪称“教育家”的,直到今天思想和理论还能百读而不厌的,一定是那些在教育实践领域作出重要探索和重大成就的实践家。
孔子、孟子如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如此,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莫不如此。于是我们可以说,没有能力驾驭教育实践,没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要具有优秀的教育表达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一时做得到,也很难有生命力。
表达艺术的学习是路径。学校的文化表达、校长的教育言说,更多地表现为明理以服人、抒情以感人。口头的言说需要“感染”,形成鼓动人心的力量;书面的阐述需要条分缕析,丝丝入扣,产生震撼魂魄的效果;学校理念的昭示需要精粹凝练,“增一字则嫌长,减一字则嫌短”,才能发挥引领号令的作用。所以,同样是弹琴,伯牙就可以使“六马仰秣,游鱼出听”(《荀子·劝学》)。
那么,古人推崇、决定“言”之“行而久远”的“文”又从何而来呢?除了一般的语文素养、语言素养的修炼外,下列几个方面不可不格外重视。
一是提升修辞力。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排比再加上“层递”,逸兴遄飞。
二是增强逻辑性。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几乎片刻离不开“说理”。说理,是要让人心悦诚服,这就需要符合理性和事理的阐释、分析、判断和推理,而不是强词夺理、蛮不讲理的“大言”说教、唬人;说理,是要让受教者既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施教者的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就需要有章法,有顺序,有张弛,有缓急。不少学校问题成堆、教师心气不顺、工作执行不力、质量难以保障,很多都是因为学校成员对于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缺乏认同,而这种格局之造成,与校长的交流能力缺乏,尤其是有深度、有层次富于科学和理性的表达缺失是极有关系的。
三是充实文化味儿。表达与“文化”密不可分。因为任何文化都必须借助语言呈现,而富于厚重文化内蕴的表达则可以丰盈思想的张力。南京师大附中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正因其“菜根”这一富于中华农耕文化特点的朴素而含蓄的比喻,才让我们感受到其教育意义的丰富和开放。如今,领袖人物论及国计民生,甚至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交流,恰当的诗文经典的引据,几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备。其间的内涵、深意、韵味、想象空间和弦外之音,非同小可。
表达,对于教育家型校长而言,是传布思想、抒写情感、发号施令、推进执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利器”,甚至是“思想的翅膀”。但表达不过是一种言说,或口头,或书面,假如仅止于言说,仅止于言说的“思想”,仅止于言说的“情感”,仅止于言说的“号令”,就永远成不了真正有生命、可以飞翔而且久远飞翔的翅膀。其言说的背后,言说的基础,言说的内核,还是灵动的“思维”、坚实的“创造”以及言说者的精神风范和文化品格。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22期
责任编辑 | 任国平
微信编辑 | 吴玲
推荐阅读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